上海推行家庭病床热门变态传世页游造福更多“難以出門的患者”
■新出台的《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工作規范》,明確九大類51項家庭病床服務,主要包括診療服務、檢查檢驗、護理服務、治療服務、中醫治療、康復治療、安寧療護、藥學服務、咨詢指導等
為滿足行動不便、有慢性疾病或需要康復治療等患者的醫療需求,醫療機構在患者家中設立病床,由醫護人員定期到患者家中提供醫療服務,包括診斷、治療、護理、康復指導等,這就是家庭病床服務。
近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聞大翔做客“2025民生訪談”時透露:上海的家庭病床2023年為8.8萬張,至去年底達9.1萬張。這意味著上海一年就增加了3000張家庭病床。日前,上海出台《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工作規范》,進一步提升家庭病床服務安全性。
家庭病床可以為患者提供哪些服務?為何有的居民寧可選擇居家治療也不去醫院?記者近日走訪多個社區,了解到家庭病床為居民帶來了很多便利,並在探索突破發展瓶頸。
減輕患者家屬肩上擔子
不久前的一天,記者跟隨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胡承偉上門隨訪家庭病床患者。“每周我一般騰出兩個半天隨訪,沿路排下來,一個半天差不多能隨訪五名家床患者。”胡承偉告訴記者。
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地處普陀區西北部,輻射周圍居民15萬余人,轄區內居民老齡化程度達34.23%,每年周轉家庭病床780余張。胡承偉多年來有著好口碑,曾獲“上海市十佳家庭醫生”提名,長征鎮居民評價他“技術好、人耐心”。
這天,胡承偉隨訪的第一站是真北路1029弄麗和苑的范先生家。今年73歲的范先生在59歲時曾發腦梗,去年,他摔跤骨折后又繼發腦梗,致偏癱無法下床。他的老伴為此常常偷偷抹淚,“他不想長期住在醫院,說睡不好、花費大,所以插著導尿管在家休養,但必須每兩個星期去一次醫院換導尿管。每次都是叫120急救車來回,急救員幫我抬著他,到了醫院還要排隊,一天折騰下來我感覺太累了。”
去年底,范先生的老伴通過居委會了解到可以聯系家庭醫生建立家庭病床,她來到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胡承偉醫生簽了約,自此身上的擔子輕鬆不少。
胡承偉來到范先生家后先是量血壓,與患者溝通幾句,然后嫻熟地更換導尿管,再全面檢查身體。范先生的老伴說,“胡醫生兩個星期來幫忙換一次導尿管,,我再也不用拖著老伴反復奔醫院,解決了我的大問題。”更換導尿管納入居民醫保,范先生自己每次隻需負擔24元。范先生的老伴說,腦梗后怎麼吃、怎樣配營養餐、幾種藥物怎樣搭配等等,隻要有問題問胡醫生,他從來不嫌煩。“現在老伴在家休養安心又舒適!”
讓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接受治療,同時減輕患者及家屬往返醫院的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正是家庭病床這種醫療服務模式的宗旨。
胡承偉對接的象源麗都衛生站輻射5個居委會。而今居民若有需求,到居委會提出申請后,居委會就會第一時間聯系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家庭病床。2020年前長征鎮家庭病床建床率為4.8‰,如今已升至5.13‰,更多居民從中獲益。
新增康復治療造福患者
“與以往隨訪家庭病床為患者代配藥不同,如今家庭醫生可以做得更多,也更加規范。”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華志佳表示,“此次新出台的《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工作規范》明確了九大類51項家庭病床服務。在重新定義的這九大類服務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康復治療。以前家庭病床這塊服務相對欠缺,現在已經填補空白。老齡化社會卒中后的康復、骨科手術后的康復等,均可在家庭病床完成。”
過去大家以為家庭病床“都是為老年人建立、一建就是好多年”的概念,也在不斷更新。胡承偉告訴記者:“近來我們這裡就有中青年患者在接受骨科手術后直接建立家庭病床的案例。有了家庭病床,術后在家不用周折就能換藥,他們覺得特別方便。待他們痊愈后,家庭病床也自然撤銷。”就在不久前,他還接到了胰腺炎開刀后換藥沖洗的家庭病床患者,一周換藥沖洗兩次。持續了一個月后,患者順利拔掉了引流管,免除了術后周折往返。
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吳珺介紹:“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了康復中心、護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相關服務在安全規范的前提下也延伸到了家庭病床,讓更多居民享受便利。”以康復為例,目前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5名康復技師,其中1名指定服務家庭病床,為急性期、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門康復﹔在護理方面,中心提供腫瘤患者PICC置管護理、PORT輸液港護理,隻要家庭病床患者有需求且家庭環境允許,服務也可以在家中進行,造福更多“難以出門的患者”。
類似的嘗試,在上海並非個例。
在閔行區浦錦社區,黎阿婆平日一個人居住。3個月前,她因下樓梯時不慎摔倒,造成踝關節骨折,緊急聯系了家庭醫生陳曉燕。陳曉燕通過“仁濟—浦錦”醫聯體綠色通道,在兩小時內為其對接,完成了在仁濟醫院骨科的急診接診、術前檢查和手術。
還沒有出院,黎阿婆的兒子就給家庭醫生打去電話,憂心忡忡地咨詢出院后換藥怎麼辦、拆線是什麼流程、如果行動不便怎麼辦等問題,陳曉燕耐心講解了建立家庭病床的流程並告訴他,“術后康復別擔心!”
出院當天,家庭醫生就給黎阿婆建立了家庭病床,兩三天上門一次為其換藥,兩周后拆線。同時還請康復科醫生會診,指導居家康復方法。3個月過去,黎阿婆已能拄杖行走。陳曉燕介紹,閔行區通過“上轉下轉一件事”模式,讓家庭病床真正實現了“手術在醫院、康復在社區、養護在家庭”,“以前一些有后顧之憂的居民現在也能放心做手術了,因為他們知道回到社區還能找到我們。”
打通“上轉”“下轉”瓶頸
怎樣讓更多家庭病床與社區、上級醫院的醫療資源乃至養老機構的養老資源整合起來,做到老齡化社會服務無縫連接?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少區域正結合自身特色找尋突破口。
以閔行區為例,區衛健委開啟新思路,探索新模式。自2019年發布《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辦法》以來,閔行區已構建覆蓋“醫院—社區—家庭”的三級聯動服務體系,重點為行動不便、慢性病終末期患者提供居家醫療護理。去年全年,閔行區建床超2.06萬張,同比增長22.4%,建床率7.74‰,上門服務超22萬次,實現14個街鎮(工業區)全覆蓋。區內還試點“家庭病床+長護險”聯動,服務內容涵蓋基礎醫療、康復護理、慢病管理及安寧療護,同時結合互聯網+家庭病床模式,實現線上預約、電子病歷共享等功能。
今年,閔行區又推出家庭病床服務規范化新舉措,助力基層醫療服務提質增效。區衛健委先后出台《閔行區家庭醫生簽約居民“上轉下轉一件事”整合型全程健康管理實施方案》《關於加強閔行區家庭病床服務規范化工作的通知》,力求打通各級醫療機構“上轉”“下轉”之間的瓶頸,通過家庭病床服務有效銜接上級醫院門診號源、社區醫院住院病房、家庭醫生健康管理等資源,旨在為居民提供更優質、便捷的居家醫療服務,破解“上轉容易下轉難”的問題。
“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措施,讓閔行區家庭病床服務更可及、質量更可控、資源更協同,最終促進二三級醫院與社區醫療資源高效聯動,緩解大醫院壓力,夯實基層醫療網底。”閔行區衛健委主任杭文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