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松懈、不停摆、不断档!仁济医院住院服务、手术治疗有序恢复
上海疫情以来,仁济医院日常门急诊诊疗服务不停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上海“烟火气”逐渐回归,院内住院服务和手术治疗也正重归正轨。据了解,仁济医院手术服务全部开放,限期手术应收尽收,择期手术实行预约制。部分科室床位收治率已近70%,医院日手术量近100台。
◆ ◆ ◆ ◆
设置缓冲区、增加消杀频次
住院管理服务不放松
◆ ◆ ◆ ◆
疫情期间,仁济医院住院病房管理丝毫不松懈。在人员管理方面,内外科大楼出入口处均设有保安人员及自动闸机,所有出入内外科大楼的人员均需刷卡或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进出楼宇。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住院病房疫情防控风险,医院对内外科大楼各科室的整体布局做了精细化调整,每幢楼宇设置缓冲楼层。急诊收治但尚不能满足入院条件的患者先收治进缓冲楼层单间隔离,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按照医院院感防控要求,进行人员防护和负压手术室手术。每个病区均设置隔离单间并留有一定比例的缓冲病房。各病区根据实际情况,严格规划“三区两通道”。病区及电梯等公共区域加强了消杀频次,病人出院病房清空后均需进行终末消杀,方可收治新入院病人。不同日入院的病人避免安排同一缓冲病房,进一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住院患者安全。
对于有择期住院需求的患者,仁济医院提供全预约制服务,目前预约率100%。在满足入院条件的基础上,当日入院的患者及陪护均需完成一次抗原检测,一旦发现流调异常、体温异常或阳性病人,立即将其移入隔离病房,安排复核或转运,所涉及到的场所及物品均进行封闭后终末消杀,直至环境采样呈阴性方再启用。
此外,各科室需提前填写好《拟收入院患者信息登记》,每日由医务处及各楼宇楼组长审核后转交入院处,急诊入院患者需报备医务处审核后通知入院处收治,同时协调好收治床位、检验检查、手术相关等事宜,大大加强了入院患者的入院管理。
◆ ◆ ◆ ◆
一位“楼长”管理一栋楼
筑牢疫情防控“防火墙”
◆ ◆ ◆ ◆
每天晚上7时,仁济医院所有院领导、职能部门、疫情防控工作组成员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例会。会上,各“楼长”率先发言,逐一通报每日所管辖楼栋的人员信息、核酸检测、楼层管理、安全检查等情况。
每位楼长由一名院领导担任,全面管理一栋楼宇。无论是出入口管理、院感防控、就医流程、医疗救治,还是环境卫生、安全消防、服务质量、物资保障等事务,楼长全权负责。通过建立“楼长制”,确保每件事情有人管理,每个环节有人督导,逐步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实行楼长管理措施以来,各项责任被“扛起来”了,疫情传播风险“降下来”了,重点人群行动轨迹“稳下来”了,各项制度的执行“严起来”了。
要做好疫情防控、管好楼栋人员,大楼出入口的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原来遇到问题,通常采用远距离指挥协调的方法,处理时间较长,部分突发事件处置效果不佳。有了“楼长制”管理机制,所有问题现场决策现场解决。出入口处的闸机设置规则,就是楼长根据实际情况和多日运行观察后做出的合理调整。
在院区闭环管理期间,院区各大楼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由楼长带头,每个楼层逐一进行巡察督察;启动在院病人分类处置预案,召集楼内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召开紧急线上会议,确保医疗安全。专班人员对滞留院区的住院病人及陪同家属按区域开展排查;护理人员详细记录病人基本信息,便于数据统计和进一步处置;各科医生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梳理后续诊疗措施,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及时疏导病人不安情绪。
针对可能出现的物资保障问题,楼区应急领导小组跨前一步思考,热门变态传世,迅速排摸清楚楼宇内的人员数量和患者及家属生活上的需求。物资采购处、工会、保障处等各部门齐心协力,做好封控措施,调配整合物资。还自发组织了志愿者队伍,大家加班加点,第一时间就将温暖的睡袋、结实的行军床、可口的饭菜、新鲜的水果送到患者及家属手上。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老百姓对于门急诊和住院医疗需求逐步复温。楼长们继续做好“大管家”,在严控疫情的同时,落实缓冲楼层和缓冲病房设置,协调联合病区患者收治,严格把握各类手术和操作指征,协调各科室人力资源调配,完善就医流程和做好人员准备。
◆ ◆ ◆ ◆
日间手术不停摆
高难度手术逐渐恢复
◆ ◆ ◆ ◆
4月下旬,随着新冠疫情的好转,市民就医、手术需求也逐渐增加,仁济医院克服重重困难,决定恢复日间手术。医务处连夜召集护理部、院感办、日间管理中心、日间手术室、麻醉科、临床科室等多个部门,共同商讨疫情下日间手术的新流程。大到病人的收治原则,小到病人乘坐哪部电梯到达日间病房,每个细节都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