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区里的“摆渡人”
4月30日,北京朝阳,120急救车组人员携上车担架转运病人。
截至昨日(5月2日),北京此轮疫情累计报告400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涉及14个区,其中朝阳区达到156例。为防风险外溢,部分区域被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居民外出就医需借助专业运力。承担了“摆渡”功能的120是否够用也成为关注焦点。
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陈焜介绍,为了保障居民就医,救援中心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继续挖潜,要求部分员工下班不停工。同时通过优化管理机制提高运转效率。
每个急救车组由医生、护士、司机和担架员组成,共4人。90后的刚智超是急救车组里的一名医生。
新京报记者进入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跟随刚智超和他的急救车组进入封控区转运病人。
以下图片均拍摄于北京朝阳
4月30日
调度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大厅。
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中心,调度员在处理急救信息。
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中心,调度员忙着接听求助电话、指挥调度急救车辆。
出发
拍者:封控区的任务流程是怎样的?
刚智超:接到封控区内的呼叫后,我们先跟社区及家属联系,进一步了解情况,明确医院接收后,我们立即穿上防护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任务结束后要回洗消中心按程序进行洗消,再等待下一趟任务。
接到转运封控区病人任务后,朝阳120霞光里急救工作站急救车组人员迅速穿好防护服,准备出发。
急救车组医护人员核对急救任务信息。
朝阳120霞光里急救工作站急救车组人员上车出发。
拍者:你一天要转运多少病例?忙吗?
刚智超:白班4-5例,,夜里6-8例。其中有封控区的,也有平常的。我们日常就是满负荷运转,一般是这一次任务刚完成,下一任务紧接着又来了。
不同的是现在群众的需求增加了,以及出入封控区会有更多防控的要求,小区内的路线也会更为复杂,我们也要做好个人防护、洗消工作,因此我们更需要争分夺秒,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为了应对任务量增加,许多同事夜以继日工作,就是为了更多满足封控区的群众就医需求。
救护车司机通过对讲机与调度员保持联系。
救护车驶进封控区,安保人员为救护车开路。
转运
拍者:对你来说,疫情和非疫情,不同之处在哪里?
刚智超:最大的不同就是要穿戴防护,眼镜容易起雾,影响视线,有些检查会受影响,听诊器可能戴不上,以及需要搬抬的场合难度更大。但我们尽力克服,按照规范要求去做,全力保障群众的急救服务。
拍者:疫情期间,有哪些印象比较深的病例?
刚智超:之前的疫情中,接过一位胸闷、胸痛的60岁男性病例,他有冠心病史,担心心脏有问题,我们立即赶赴现场,做了心电图等检查并无大碍。当时患者由于居家隔离,有点不理解,问我们为什么等了这么久才来。虽然遇到患者的不理解,但是作为急救医生,能够深切体会患者在需要帮助时的无助,通过我们细致的检查、耐心的沟通,患者还是对我们表示了感谢。我觉得如果换做我是患者的话,可能也会有同感,希望尽快得到帮助,这更加激励我们要全力以赴。
急救车组人员携上车担架前往病人家中。
急救车组人员在楼道里寻找病人的家门。
急救车组人员跟病人家属核对信息。
急救车组的医生护士为患者做初步检查。
120急救车组人员携上车担架将病人送出居民楼。
120急救车组人员携上车担架将病人送上救护车。
司机开车赶往对应医院。
救护车上,医务人员用除颤监护仪对病人进行实时生命体征监护。
救护车抵达医院。
急救车组人员与医院医生沟通病人的病情。
洗消
拍者:你工作多久了?适应这种工作状态吗?